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㊽|梦溪园里记录中国古代科技的“黄金时代”
他创造出一种为国防所需的立体地图,比瑞士18世纪出现的地理模型图早约700年;他把化石解释为生物的遗迹,比意大利的达·芬奇早约400年;他对“隙积术”和“会圆术”的研究,开创数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的先河,比西方早约600年……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年近花甲时隐退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寓居梦溪园撰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的内容按条目分共609条,既有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科学知识,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前不久,北宋市井科技场景再现镇江梦溪园,“重返梦溪园:考古遗址沉浸之旅”活动短短几天内吸引超5000人次游客,成为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一个古代退隐官员的旧址,何以赢得“大流量”?

梦溪园北展厅
邂逅诗与远方
隐居园圃寻梦润州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8岁时随父亲出知润州,次年离开。熙宁六年(1073),沈括奉命到两浙路视察新政措施的推行情况,来到润州募民兴修水利。据考证,这是沈括与镇江最早的两次交集。
梦溪园是沈括历经政治风波后的理想寄托与精神避难所。在《长兴集·自志》中,沈括述说自己三十多岁时曾梦见一处有山、有水、有花、有木的处所,景色非常优美,并且多次在梦中出现。十多年后,恰好润州有人出售园圃,在异地的沈括虽未见过园圃,却因知晓润州的山川之胜,果断买下。直到后来经过润州,见到园圃时才猛然发觉这里与梦中所游之地完全一致。沈括于是在此筑室,命名“梦溪”,以待将来居住。镇江文史学者王骧曾表示,梦境一说,正是沈括为保护自己避免猜疑,不得不施放的“烟幕弹”。
梦溪园内,枝繁叶茂。园内南北各耸立着一座山丘,溪水自丘谷间流出,回环盘旋,流向西南,注入漕渠。沈括《自志》载为:“巨木蓊然,水出峡中,渟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
“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在《自志》里,人们足以见得沈括深居园中的悠然自得。或泛舟湖上,或垂钓水边,或抚琴挥墨,或欣赏美景,过着山林隐逸的生活。镇江博物馆名人故居管理部主任陆为中表示:“这样的出世生活,与他为官时忙碌奔波的入世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的变法志向、济世抱负都已随风而去。此时的沈括,一个经历了政坛风云、年近六旬的老人,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以一个梦溪隐者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1985年,考古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梦溪”石刻横额。横额上款刻“皇宋乙丑”,下款刻“中元日建”。陆为中介绍,该石刻系阴刻,文字清晰,字体为楷书,古朴敦厚,遒劲有力。据专家学者考证,此石刻为沈括本人亲自题写,是沈括建梦溪园的实物见证,表明建园日期为北宋元丰八年七月十五日。

“梦溪”古石碑
探秘自然之趣
百科巨著包罗万象
沈括在梦溪园中居住8年,对生平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街谈巷议以至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撰成《梦溪笔谈》,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沈括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并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包罗万象、丰富广博的知识吸引了士大夫的关注,他们争相购买、传阅,该书一度成为多地畅销书和营利来源。“南宋初,扬州知府周淙通过刻印、销售《梦溪笔谈》来获取收入以充作州学的经费,扬州官府也常常把衙门公库中存放的《梦溪笔谈》拿出来销售以充行政费用。”陆为中说。
作为一本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科技史方面。“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这是世界上关于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唯一原始资料。
沈括在书中总结的共振现象、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物理现象,今天在初中课堂上仍生动呈现。地图学方面,沈括就制图方法,提出分率、准望、互融等九个方法,并按方域划分出“二十四至”,大大提高了地图的科学性。他还改良创新了“飞鸟图”的制图方法,通过模拟鸟飞直线距离,测量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排除传统步测道路因迂回导致的误差。
《梦溪笔谈》在艺术领域亦有鲜为人知的无穷奥妙。音乐方面,沈括记录了北宋燕乐二十八调,总结了宋代以前音乐发展的三个代表性高峰:雅乐、清乐、燕乐。美术方面,沈括认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主张画家将景物营造成气韵生动、富有节奏的艺术画面,而非机械地模山范水,这样单纯表现物象的表象,无法描绘出其妙境。有学者指出,“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即说明绘画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形式,而非刻板遵守几何学上的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通常采用宏观的观察方式,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就与“散点透视”的原理相类似。
沈括提出“书画之妙”在于“达理入神”,以王维《袁安卧雪图》中“雪中芭蕉”为例,他认为画家可通过意象重组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意到便成”的自由表达。其理论批判了仅关注形色细节的鉴赏方式,提倡以“忘形得意”领悟作品内在气韵,与张彦远、谢赫等前人观点及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形成呼应。

梦溪园社教科普活动
开展科普研学
对话千年人文IP
1985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修缮了梦溪园的部分遗址,并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设立了梦溪园沈括纪念室。2010年,镇江市文物局启动梦溪园周边环境整治与局部修复工程。
为实施梦溪园二期工程,2014年起,镇江博物馆对梦溪园扩建范围及其周边地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2024年7月,梦溪园考古研学基地方案设计工作经过多轮完善后基本定型。10月,梦溪园正式申请为社科普及基地,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多年来,梦溪园贯彻“文化惠民”方针,在深入挖掘名人故居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丰富展示手段,打造了“梦溪读书会”“梦溪传统节”“梦溪文化体验场”“流动博物馆”四大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梦溪读书会”以“弘扬镇江人文精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如对《梦溪笔谈》的考证,定期邀请有关高校老师、文史专家、知名人士等开讲授课。
2025年正值沈括逝世930周年暨梦溪园开放40周年,镇江市文广旅局整合镇江博物馆、市考古所及社会力量,打造“梦溪问学”考古文博研学基地,推出系列主题活动。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举办《瓷语绘梦——考古小匠的彩瓶手记》《童心探梦溪,文化润成长》等沉浸式研学活动,将《梦溪笔谈》中的科技思想转化为互动实践,覆盖幼儿园至中小学群体超2000人次。
科技文化融合,开启文旅新体验。梦溪园在今年5月29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推出“对话千年科技之光”专题活动,通过活字印刷与3D打印技术对比实验,诠释沈括“格物致知”精神的当代价值,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及公众深度参与。
今年下半年,梦溪园将举行“对话千年智慧·传承科学精神”——沈括逝世930周年暨梦溪园纪念室开馆40周年纪念活动。“以纪念沈括为契机,弘扬其科学创新与实证精神,推动《梦溪笔谈》的当代转化。”陆为中表示,梦溪园还将通过学术研讨、科普研学及宋韵雅集三大板块,深化学界对话,激发公众探索科学历史的热情,打造文化IP,助力科技人文融合发展。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
2025-07-16 12:56:00
-
2025-07-06 13:53:00
-
2025-07-01 20:01:00
-
2025-06-26 10:01:00
-
2025-06-23 06:43: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
-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