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中国特质与未来建构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并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城市是文明的核心载体、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城市文明是城镇化的新阶段、新样态,是城镇化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特色生成。走向城市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设文明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向未来,深入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对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破解世界文明史及城市史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文明的关键内容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是空间、市场、秩序的统一。城市文明是空间文明、市场文明、秩序文明的有机统一。建设城市文明,首先意味着自觉推动三个转换、三个走向。
从“空间生产”到“空间文明”。空间是城市的第一感性内容。进行空间生产,营造房屋、道路、广场、公园等,服务于人们的生存与安全、生计与生活、沟通与交往、消费与文化等,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治理能力的提升,人们对空间的质量、结构、功能等会有新的需要。从空间生产转向空间文明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空间文明是空间生产的进阶与优化,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具有满足人们多样需要、幸福生活的多样空间,多样空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协调。比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各有差别又相互协调,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和谐,不同区域、城市的建筑既各有独特的地域风味又具有相同的时代、民族等共性。从空间生产走向空间文明——空间质量不断提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功能不断完善、空间特色不断形成——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从“市场作用”到“市场文明”。互通有无,是城市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的生成、发展、转换、完善,伴随整个文明史、城市史。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各具能力的多样主体可以安全、方便、高效地交易产品、技术、服务、信息、货币等,是城市发展、繁荣的重要机制。市场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自发、自由为特点,人们以变动的价格为中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是以自觉、规范为特点,社会以整体利益为目标,对市场运行进行适度的干预。市场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构成,是市场作用、市场机制的优化、成熟、文明化,其主要特征有:市场的自由性与规范性有机结合;市场机制符合自身条件、具有自身特点,契合文化、区域、民族、国家的需要;市场运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安全稳定”到“秩序文明”。安全、稳定、秩序,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没有秩序的城市必然问题频发。但对城市秩序的运行目的、实现方式,不同的主体、区域和国家,面对不同的语境,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更为强调法律的作用,注重建构更为完备的正式制度;有的更为强调城市的隐秩序,注重习俗、舆论、道德的作用。对现代城市而言,秩序与发展、规范与活力同样重要。这样,推进从安全稳定向秩序文明的转换,就成为重要选择。秩序文明是安全稳定的优化、提升,其重要特点是:法律与习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配合;秩序的实现方式、治理体系,契合自身的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具有自己的特点;能够根据情况、问题、条件等变化,弹性调整秩序的实现方式。
城市文明的中国特质
建设城市文明,标志着人们对城镇化的规律与趋势、问题与应对的把握走向自觉、成熟。城市文明,是世界文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同时,不同国家的城市文明又各具个性。我国城市文明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传承性。我国具有悠久、深厚、特色鲜明的文明史、城市史以及革命史、建设史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长期具有世界性价值与意义的古老文明,其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其中承载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是当代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石。当代中国的城市文明之所以成就巨大,究其重要原因,正在于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者的有机结合、具体统一。
人民性。城市是人民的创造,人民是城市的主体。反思世界城市史,当人民的主体地位较好实现时,城市往往稳定并不断发展;反之,城市则往往问题频发、不可持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新时代以来,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城市发展根本原则。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护并不断扩大人民的城市权利,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城市建设中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城市文明建设健康可持续。
时代性。城镇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城市而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不断应变、主动求变的城市,才能不走向停滞、不被淘汰,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我国当下的城镇化,是内外部多种条件推动的结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顺应时代、主动求变、创新创造的结果,是在广泛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在传承自身悠久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政府、社会、市场等多种力量相互激活、相互支持,具有时代新特征的城市文明建构之路。
统筹性。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集。多样人群、生产要素、生活方式、观念情感、行为方式等聚集在一起,既需要自由与活力,也需要规范与秩序。如何实现自由与秩序、活力与规范的统一,是伴随整个城市发展史的重大问题。我国城市文明建设,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较好地平衡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较好地协调了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
城市文明的未来建构
纵观国际国内城镇化,一方面,走向城市社会、建设城市文明,是世界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把握城市规律,建构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文明,是文明体、共同体的科学选择。面向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城市文明的丰富内涵。城市文明是城镇化进程的自觉体现,城市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现方式。在笔者看来,我国城市文明的建设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空间文明、秩序文明、市场文明、行为文明全面发展、特色形成;城乡关系、城市体系、区域关系更为合理,城市与乡村、各类城市、不同区域共同发展;主要城市、特色城市有较好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影响力;人民群众以城市为场域和节点,不断获得发展机会、创新环境、幸福生活。
二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序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保持城市发展的总体有序,是推进我国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坚持党对城市发展、城市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在城市发展、城市工作中的实现方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城市发展、城市运行中的实现方式;不断完善公有制及多种所有制在城市发展、城市运行中的实现方式。
三要坚持自主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激活城市文明的新动能。坚持自主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统一,是我国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城市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事关国家未来。当前,国际格局加速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能否在复杂环境中继续发展、高质量建设城市文明,是对我国发展定力、发展策略的重大考验。面对复杂格局,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各级城市为节点,大力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战略作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科技,有利于持续激活城市文明的发展动能。
世界文明处于新的动荡期,甚至面临方向性选择,世界的城镇化进程也面临方向性选择。如何实现城市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是摆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面前的共同难题。我国城市文明的建设经验,其内蕴的人民中心、统筹兼顾、传承创新、自主开放等原则,对于破解日益突出的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难题,具有方法论意义。
(作者:陈忠,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2025-08-18 03:40:00
-
2025-08-14 18:10:00
-
2025-08-14 14:11:00
-
2025-08-13 08:17:00
-
2025-08-11 14:20: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8-18
-
08-18
-
08-18
-
08-18
-
08-18
-
08-17
-
08-17
-
08-17
-
08-17
-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