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信托扭亏背后:营收骤降36%、陷127亿诉讼泥潭、地产雷区难解?

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庆信托”)近日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2.04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业绩转正主要归因于投资收益回暖和成本大幅削减。然而,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暗藏隐忧:公司营业收入骤降36.3%,从7.85亿元跌至5亿元,暴露了业务结构的深层裂痕。依靠投资收益回暖和成本骤减83%的“双轮驱动”,重庆信托勉强实现盈利,但房地产贷款逾期高企的风险阴影挥之不去,未来之路仍布满荆棘。
增利不增收:营收滑坡36.3%、扭亏靠“两板斧”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营业收入并未同步增长,反而从上年的7.85亿元下降至5亿元,降幅高达36.3%。出现“增利不增收”的局面,凸显出公司经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利息净收入的断崖式下滑。2024年重庆信托利息净收入仅剩93.8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4.45亿元暴跌了99.9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同比下滑约三分之一,由上年的6.17亿元降至4.17亿元。

作为对比,投资收益则出现大幅好转——由上年亏损3.57亿元转为盈利1.9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负值也由-9.39亿元收窄至-1.2亿元。正是投资端收益的扭亏为盈,以及公允价值损失的收窄,为公司业绩提供了关键支撑。可以说,资本市场行情回暖带来的非息收入增长,是重庆信托在主营收入下滑情况下仍能扭亏为盈的“秘密武器”。
与此同时,公司大刀阔斧地压缩各项成本费用,对扭亏同样功不可没。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信托营业支出仅2.23亿元,不及上一年度13.08亿元的零头,成本压缩幅度高达83%。
其中,信用减值损失由上年的4.94亿元锐减至区区510.6万元,下降了98.97%;业务及管理费由7.79亿元大幅降低至2.02亿元,降幅74%。大幅缩减拨备计提和日常开支,无疑大大减轻了利润表的负担。这“两板斧”(投资收益回升与成本紧缩)使公司即便在营业收入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仍勉强保持了盈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营收的断崖式下滑依然暴露出重庆信托业务结构上的隐忧。利息收入几近枯竭意味着传统信托贷款业务受到严重冲击。
究其原因,公司过往在房地产领域的深度布局埋下了风险隐患,利息净收入暴跌正是房地产相关贷款集中暴露风险的直接结果。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公司风险敞口提供了线索:重庆信托在房地产信托上的“重仓”如今正转化为业绩的拖累。
地产敞口“踩雷”:恒大、万厦逾期贷款占84%
重庆信托曾是行业内重仓房地产业的信托公司之一。从最新年报可以看出,其自营贷款的风险高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
年报披露,重庆信托前五大自营贷款实际上只对应三名借款客户,分别是恒大园林集团、贵州康源置业和厦门万厦天成房地产。其中,除了贵州康源置业的贷款尚未到期外,另外两大房企客户恒大园林集团和厦门万厦天成房地产的贷款均已逾期,合计占自营贷款余额比例近84%。
具体来看,恒大园林集团作为恒大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重庆信托最大的单一贷款客户,其贷款余额占公司全部自营贷款的68.45%。年报披露,这笔巨额贷款目前状态为“已逾期”,显示出恒大系债务风险对重庆信托的严重拖累。
另一大借款方厦门万厦天成房地产的贷款同样未能幸免逾期。厦门万厦名气虽不如恒大,但其开发的“帝景苑”项目曾号称厦门“楼王”(集山景、海景、湖景于一体的当地顶级豪宅)。早在2021年,正是这个帝景苑项目的融资出现问题,导致重庆信托发行的TOT产品“京润6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生逾期,备受市场关注。

“京润6号”TOT信托计划总规模达24.252亿元,资金投向正是“重庆信托-万厦帝景苑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通过该计划向厦门万厦天成房地产发放信托贷款,用于帝景苑项目建设及置换前期借款。
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这款产品最终未能按期兑付。2023年3月,重庆银保监局(原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针对该项目暴露的问题,对重庆信托开出一张罚款200万元的罚单,认定公司存在“四宗罪”: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以掩盖资产质量、内部风控不审慎、向投资人披露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以及违规将信托资金用于房企缴纳土地出让金。由于信息披露不当等原因,重庆信托因此还惹上投资者诉讼,被部分投资人以未尽适当性义务为由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信托投资损失。
尽管纠纷拉锯多年,遗憾的是,重庆信托发放给厦门万厦天成房地产的巨额贷款至今尚未追回一分钱。2024年年报披露了公司对此采取的追讨进展:已对厦门万厦天成房地产及其相关责任人(包括实控人梁林伟、邓茹君)申请强制执行,并透露涉案本金约24.99亿元的执行案件已于2024年9月立案受理。
目前,该笔贷款相关抵押物已被查封,重庆信托也委托评估公司进场评估资产价值。然而,在楼市低迷和项目陷困的背景下,这笔巨款最终能追回多少、何时追回,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从资产配置来看,尽管重庆信托正努力降低地产敞口,但房地产仍在其资产版图中占据显著位置。截至2024年末,公司自营资产规模282.5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余额为41.5亿元,较上年增长6.7%,占自营资产的14.7%。而在信托资产方面(即受托管理的信托),2024年底规模总计2400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34.83%。其中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余额为114.96亿元,占比仅6.61%,较2020年的237亿元(占比11.03%)大幅减少了一半以上。
可以看出,经过近年来的调整,重庆信托在信托业务层面已大幅缩减对房地产业务的依赖,房地产业务占信托资产的比重相比高峰期明显降低。然而,存量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后遗症仍在发酵,其典型表现就是上述集中贷款逾期和信托计划违约,这些问题正通过法律诉讼渠道进一步显现。
深陷诉讼泥潭:127亿未决案件,恒大系占37.5%
沉重的房地产项目风险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也在重庆信托披露的重大诉讼清单中有所反映。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涉及的重大未决诉讼案件多达17起,涉案本金总计超过127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案件有12起,涉案本金高达119.5亿元,被告方包括宝能、融创、隆基泰和置业等多家知名房企。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恒大系”相关的诉讼多达7起,涉诉本金合计达44.8亿元,占所有未决诉讼总额的37.5%。由此可见,恒大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的违约给重庆信托带来的诉讼风险敞口之大。
具体案例方面,重庆信托在年报中披露了多起与恒大相关的执行案件细节。例如,在2024年8月新立的一起成渝金融法院执行案件中,重庆信托申请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名单就包括恒大园林集团、恒大地产、恒大地产重庆公司等恒大系企业,涉案本金约10亿元。另有两起执行案件的本金规模更大,分别高达16.788亿元和14亿元,被执行人同样涉及恒大地产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如上海盛建置业等)。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信托计划到期后底层融资人(恒大系企业)未能按时还款,重庆信托只得通过司法途径向融资人及其担保人追偿巨额欠款。

然而,从执行进度来看,大部分案件尚处于艰难推进中。年报披露,这些执行案件多数仍停留在“对保证人仍在执行”的阶段。也就是说,目前主要是对恒大项目的担保方采取执行措施,但作为债务主体的房企本身多已深陷债务泥潭、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这意味着,即便有法律判决,真正偿债能力依然堪忧。重庆信托要追回这些欠款绝非易事,在耗费时间和财力的漫长诉讼执行过程中,能否最终收回本金尚是未知数。
至于前文提及的“京润6号”TOT信托违约事件,也衍生出了值得关注的法律诉讼。由于部分投资者认为重庆信托在销售该产品时未尽适当性义务,遂将重庆信托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据了解,一名京润6号投资者要求重庆信托赔付其300万元本金及相关收益。
2024年初,一审法院(重庆市渝中区法院)支持了投资者的部分诉求,认定重庆信托在推介、销售京润6号时存在适当性义务违规,判决重庆信托返还投资者本金(扣除已付收益)共计260.4345万元。
然而重庆信托不服上诉后,二审的成渝金融法院作出了不同结论:二审法院虽然认可信托公司违反适当性义务的事实认定,但认为该产品尚未完成清算,投资者实际损失尚无法确定,因此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驳回投资者的全部诉求。这一判决结果出乎很多投资者的意料,也揭示出资管产品清算过程中损失认定的复杂性。
面对如此沉重的风险包袱,重庆信托在年报中将“化险”二字列为公司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并宣称要夯实风险管理,致力于打造信托业的“百年老店”。
据公司披露,自2023年以来已累计化解风险项目规模超过70亿元。例如,杭州新天地、北京新领域等问题项目已实现提前清算,公司彻底退出了对世茂集团相关项目的风险敞口,隆鑫地产项目的抵押债权也已实现全额清偿。
这些积极进展表明,公司在努力为历史遗留的地产信托风险“减库存”。然而,相较于百余亿元规模的未决诉讼和数十亿逾期贷款, 70亿元的化险成果仍显杯水车薪。分析认为,化解高风险存量资产是一场“拉锯战”,对于重庆信托来说,这场漫长的化险之旅无疑才刚上路,前方依旧挑战重重。
极限压缩成本:人均薪酬降至26.89万元
在经营遭遇严冬之际,重庆信托2024年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举措,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大幅压缩成本,尤其是人力相关的支出。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支出降至2.23亿元,同比压缩了83%,极大缓解了利润压力。其中,信用减值损失(反映资产拨备计提)从上年的4.94亿元骤降至510.6万元,几近归零。
这表明公司在2024年几乎没有新增的大额减值计提,很可能是上一年度已集中计提了大部分风险资产减值,使得本年度不良资产拨备压力大减。另一方面,业务及管理费(涵盖了人员薪酬、日常运营等管理开支)从2023年的7.79亿元大幅削减至2.02亿元,减少了5.77亿元,降幅达到74%。
业务及管理费的大幅下降,直接意味着员工薪酬等人力成本的紧缩。外界关注的员工薪酬通常包含在“业务及管理费”科目中。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全年累计发放员工薪酬总额为8524.01万元(含税)。这一数值相比上年同期降低了近18%。在人力总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薪酬总额的削减意味着员工平均薪酬水平明显下滑。
按照年末在册员工317人(含董事、监事和高管)计算,人均年度薪酬约为26.89万元。而上年同期这一人均薪酬水平约为32.8万元,20员工收入骤降,可谓与公司业绩一起经历了“过山车”。

员工薪酬的大幅缩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管理层与员工在2024年一同经历了“过紧日子”。近两年,包括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普遍缩减开支、控制人力成本,以应对行业转型和不良压力。
重庆信托的情况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在业绩承压、风险缠身的背景下,通过降薪、削减奖金福利等方式来度过难关,这对于员工士气和人才稳定无疑带来阵痛。不过,从积极角度看,公司管理层以身作则共渡难关(例如高管降薪等),也体现了一定的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在控制人力的同时,公司人员规模并未出现大幅裁减迹象。年末在册员工317人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这表明重庆信托选择了降薪不裁员的战略,在困难时期保留了核心团队。此举有助于在行业回暖时迅速恢复业务拓展能力,但短期内也意味着公司在人力支出上的缩减主要靠降低工资水平而非人员优化来实现。

这种平衡考虑了长期发展和短期生存之间的权衡,可谓“瘦身”而不“伤筋动骨”。当然,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收入骤降仍是不小的挑战。总体而言,2024年重庆信托的人力资源状况映射出行业寒潮下金融机构普遍的生存状态:精打细算严控成本,员工与企业一道进入“紧日子模式”。
此外,重庆信托在治理层面还通过充实董事会、更换外部审计等举措来夯实内控基础、重塑市场信心。这些变化传递出公司力图摆脱困境、寻求稳健发展的信号。治理结构的优化和透明度的提升,或将为公司走出风险泥潭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信托2024年年报勾勒出一幅艰难求生的图景:2.04亿元净利润标志着从亏损泥潭的艰难爬升,投资收益翻红与成本压缩83%的“极限操作”功不可没。
然而,营收骤降36.3%、127亿元未决诉讼(恒大系约占三分之一)以及84%的自营贷款逾期,揭示了房地产敞口带来的沉重包袱。人均薪酬降至26.89万元,治理调整初见成效,但“百年老店”的宏愿仍笼罩在风险化解的漫长阴影下。在谨慎经营与行业重塑的交汇处,重庆信托的未来,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
2025-05-22 23:12:00
-
2025-05-22 22:26:00
-
2025-05-22 21:19:00
-
2025-05-22 15:32:00
-
2025-05-21 16:29: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
-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