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空调 遥控器 滤网 室内 排水管 清洁 您的 小时 中央空调 售后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共话石窟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9:09:00    

  昨日,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第三场专题报告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坚实的保护基础上,开放共享、数字赋能、公众参与等模式,正为古老石窟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现代动能。

  专家共识:保护是永恒的命题

  在此次专题报告中,有一个核心共识被反复强调:保护是做好石窟寺工作的基石,也是石窟寺传承利用的根本保障。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脱离了保护,任何发展与利用都是无源之水。

  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以安岳石窟保护利用工作为例,深刻阐释这一理念。她介绍,近年来安岳石窟在保护工作方面进行了法治化、社会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多维度实践探索,创新建立“5+1”文物守护人责任体系,通过落实“四防”措施、实施“文物七进”活动等筑牢防线,破解石窟寺保护难题。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石刻(岩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邵明申认为,石窟寺保护需溯源勘察、持续提升修复技术、规划长效联动机制,加强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性保护。“特别要注重保护成果的梳理、提炼与示范推广,加强传播、强调公众参与,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他说。

  高频热词:数字化技术推动瑰宝“永生”

  在专题报告中,“数字化”成为高频热词。如果说保护是守住历史的根脉,数字技术则实现了“云端备份”,为其插上了飞向未来、传播四方的“翅膀”。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特聘中国艺术研究员主任孙志新提出的关键词是“共享”。他介绍,大都会博物馆不断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并完善藏品高清图像,同时这些高清图像资源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众可以自由浏览、下载、欣赏或研究。此举打破了文化资源的获取壁垒,让全球学者及广大文化爱好者可以近距离接触、研究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在国内,数字化共享时代也已启幕。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俞天秀介绍了该院于今年5月31日正式上线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该平台结合腾讯云ES和混元大模型技术打造的一站式RAG方案,具备检索、缀合名录、文献知见录、识文释字、云游戏等多重功能,仿佛一座来自千年前的人文图书馆,让用户可以看得清、查得全、搜得准、读得懂、研得透,实现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藏经洞文物的全面呈现、解读与共享。

  破局之路:在保护与发展间实现平衡

  保护与发展并非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包括石窟寺在内的诸多文化遗产,需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让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性,让文化遗产持续绽放时代光彩。

  柬埔寨吴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副局长隆科萨尔,以吴哥窟的实践探索印证了上述观点。当地政府出台科学规划,划定保护区,动态调整保护区内人口上限,避免造成生态压力。在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同时,当地启动保护区毗邻区的文化教育项目,提升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共同开展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孟山 谢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