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同频释放文旅新动能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这一亮眼数据,不仅彰显了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更揭示出消费升级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
假日文旅消费的火热,源自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持续升级,体验型、品质化逐渐成为消费主流。特别是在“年假+公共假期”的带动下,消费者出游意愿显著增强。假期5天,全国民航累计运输旅客超1115万人次,日均223万人次,比2024年增长11.8%,创历史同期新高。
与此同时,文旅供给端持续创新突破,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元的节日体验。在重庆市荣昌区、甘肃省敦煌市等地,政府机关食堂放假不打烊,面向社会开放,“机关灶”变身“游客灶”;在山东日照一处景区,工作人员驾驶小车沿海边滩涂抛撒蛤蜊,让游客轻松体验赶海乐趣;四川青城山景区推出了外骨骼机器人和无人机送货系统服务,以科技赋能文旅。各地用心用情,拼资源、拼服务、拼创意,为游客解锁沉浸式玩法和新奇体验,推动“文旅流量”加速转化为“消费增量”。
假日文旅消费的火爆,不仅体现在供需两端的积极互动上,更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人口流向哪里,哪里就有活力。旅游可以串联起吃、住、行、购、娱等上下游产业,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综合带动作用。站在长远发展视角,面对潜力无限的文旅消费市场,各地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这需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就要求各地将文旅消费活动转化为文旅消费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实现从“假日限定”到“长红效应”的转变,长效发展机制不可或缺。当前,文旅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产品好不好、体验佳不佳,消费者是会用脚投票的。因此,培育健康、成熟的文旅市场,有关地方和部门不能只看“眼前”,更应坚持系统思维,做好全域规划,在产品创新、行业引导、管理规范等方面持续发力。
旅游是从“你的城市”到“我的城市”。文旅消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联着城市建设、人文发展等重要课题。城市口碑的提升,传播是“加分项”,服务才是“基础分”。只有顺应消费新趋势,以全面提升旅游品质为目标,持续补短板、强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近悦远来”的美好愿景。(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 张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
2025-05-09 14:47:00
-
2025-05-09 04:44:00
-
2025-05-08 10:43:00
-
2025-05-08 10:04:00
-
2025-05-07 10:59: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5-09
-
05-09
-
05-09
-
05-09
-
05-09
-
05-09
-
05-09
-
05-09
-
05-09
-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