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中国 亿元 美国 关税 企业 公司 万元 项目 游客 产业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东湖评论:“微光”三十载,一朝成星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0:2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陈泉

近日,“湖北好人”2025年第一批上榜名单揭晓,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区党支部书记周重书的名字赫然在列。从军营里的“钢铁战士”到车间里的“技术尖兵”,再到社区里的“万能管家”,他用三十年光阴完成两万余次义务维修,让四百余户居民的笑脸绽放在小巷深处。这位将“为人民服务”刻进生命年轮的老党员,恰似一粒默默沉降的“微尘”,最终在岁月长河里汇聚成照亮城市文明的璀璨星河。

那枚磨得发亮的党徽,是别在他胸前的永恒契约。当老旧小区的长椅在风雨中吱呀作响,当楼道地砖翘起成为隐形陷阱,当深夜的水管爆裂惊醒梦乡,他工具包里的锤子总带着体温,起子上还沾着前日维修的泥渍,钢丝钳在月光下闪着质朴的光。人们记得他疏通下水道时溅满衣裳的泥浆,记得他趴在电箱前检修线路额头滚落的汗珠,这些被时光定格的细节,为广大群众拼凑出共产党员最鲜活的画像。

图为:周重书(中间)正在记录居民诉求。

在这个崇尚速度与效率的时代,周重书用三十年慢功夫雕刻出文明的精神丰碑。这种坚守的可贵,在于它打破了“性价比”的世俗逻辑。当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生活,周重书却用“不图回报”,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不是功利计算,而是“组织有需要,我义不容辞”的本能响应。从维修技能到服务心态,他始终以军人的“立正”姿态,在岁月里保持着精神的“不稍息”。这种纯粹的奉献精神,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社会中稀缺的精神钙质。

最动人的不是他独自发光,而是将自己淬炼成燎原的火种。在他的带动下,50余人的“义匠服务队”、18支“红”字号志愿队伍如雨后春笋,300余名党员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滚雪球”效应,揭示了志愿服务的核心密码,当善意有了可见的榜样,就能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自觉。

周重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城市文明的刻度,从来不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而在单元门栋常亮的声控灯里;现代化的终极追求,从来不是冰冷的智能系统,而是寒夜里能拨通的那串维修电话。当越来越多“周百通”们蹲在楼道拐角拧螺丝,当“红马甲”的身影出现在每个需要援手的清晨黄昏,“志愿服务之城”便不再是标语墙上的愿景,而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本身。

建设文明城市从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要把“下次再说”变成“现在就干”的果敢,把“与我无关”化作“我来担当”的热肠。当无数个“周重书”弯下腰修理堵塞的下水道,当无数双手在深夜里握紧冰凉的扳手,当普通人愿意为陌生人多走一里路、多等一盏灯,这些被时光收藏的瞬间,也构成了城市文明最坚实的根基。这,也是“湖北好人”留给时代最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