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中国 亿元 美国 关税 企业 公司 万元 游客 产业 项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委员笔记 | 田静:触摸泥土的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21:39: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调研现场

4月,我参与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视察团围绕“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云南开展的民主监督性视察。这次深入滇南大地的调查研究,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技艺,宛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解开了乡村复兴的密码。

建水碗窑村,一个因陶而兴的村落。走进建水紫陶传习中心工坊,映入眼帘的是堆放在角落的紫陶土,这些取自碗窑村的泥土,在阳光下泛着独特的赭红色光泽。制陶师傅告诉我,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极为繁杂,“十二道炼泥工序,七十二道制坯工艺,少一步都出不了‘坚如铁、润如玉’的建水紫陶”。

看着窑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着窑师们专注而坚毅的脸庞,那忽明忽暗的光影,仿佛是建水紫陶人用陶土书写的千年家谱,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烧制,都是对先辈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这种将非遗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态智慧,在普洱景迈山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布朗族村寨世代保留着“茶林共生”的传统,古茶树上寄生着石斛,林下生长着野生菌。茶农们遵循着祖辈的教诲——“采菌留根,摘茶护芽”,如今,这些曾经只属于山间的物产,都成了游客眼里的稀罕物,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李宪兰团队在咖啡纱线织锦项目中,利用咖啡渣染色的麻色织锦,替代银饰的金属质感,开发出围巾、领带等产品,实现环保与文化的双重表达。

在这里,非遗技艺与生态理念相互交融,乡村振兴不再是简单的产业移植,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鸣,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非遗在绿水青山间,从单一保护走向生态构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比如在西双版纳州曼峦站村的手工造纸坊里,我们看到,传承人潜心改良的构树皮纸笺,既可以用于普洱茶包装,又能制作成灯罩等工艺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但在市场推广的道路上,却屡屡碰壁。“很少有人愿意学三个月才能入门的造纸技术。”一名非遗传承人无奈地说。在傣楼斑驳的木墙衬托下,是他工作室墙上那略显孤独的“非遗实验室”挂牌。非遗保护与市场开发之间的平衡,成为横亘在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现实难题。

在随后的调研座谈会上,我结合自己从事建水紫陶技艺的一些经验,郑重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村庄,建设传统技艺培训基地迫在眉睫。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更多年轻人掌握传统手艺,让这些珍贵的技艺不仅得以延续,还要被看见、被喜爱。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非遗产业的扶持力度,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让非遗产品真正走进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凭借一技之长回归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绝非将乡村变成博物馆,单纯地保护标本,而是要让文化遗产真正地活在当下,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这就如同烧窑时的秘诀:“火候要稳,心气要定。”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要用政策的炉火,精心煅烧非遗保护机制,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更要以创新的活水,不断淬炼乡村发展的动能,让非遗技艺成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当文化自觉与时代精神实现同频共振,那些沉睡在乡野的文明基因,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引下,通过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云南的乡村定能实现产业美、生态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美与共,绘就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的崭新画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建水县紫陶技艺传习中心理事长)

作者:田静

文字编辑:张丽 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