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文章网 手机版
热门标签:
空调 遥控器 滤网 室内 排水管 清洁 您的 小时 中央空调 售后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时讯息

对“假装上班”宽容一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5:03:00    

陈登辉 谢雨欣

花几十元租个工位,带空调、网络,还能方便社交——杭州兴起的“假装上班公司”,如今也在长沙悄然出现。这家位于长沙德思勤写字楼里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天花费20-30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位,自由安排时间,加入轻松的社群。(潇湘晨报,8月27日)这看似有些“行为艺术”的消费,买的不只是一处办公环境,更是一份让自己心安、让生活有节奏的“小确幸”。

与其苛责这种“假装”,不如看到其中积极的自救信号。对自由职业者来说,居家办公固然自由,但也容易模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陷入拖延的泥沼。一个固定的工位,一种类似“上班”的仪式感,甚至周围人同样在“努力”的氛围,都能成为重建日常秩序的小小支点。

对暂时求职不顺的朋友而言,按时“上下班”、有个地方待着,更像是在不确定中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心理缓冲带。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陷入“无所事事”的焦虑漩涡,这份“假装”的充实感,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焦虑的方式。

当然,这也难逃一些“装给别人看”的成分。毕竟在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不上班”约等于“不正常”。

亲朋好友一句“最近在忙啥?”,往往会把关系变成压力。“假装上班”成了应对这种社会目光的一种温和策略,朋友圈里的工位照、聊天时提到的“加班”,是缓解社交压力、维系“正常”表象的简单方式。这不是虚伪,更像是在特定压力下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体面”的过渡。

说到底,“假装上班”更像是一种略带无奈,却又充满生活智慧的时代产物。它提醒我们,工作的形态和意义正在多元化,人们对“工作状态”的心理需求也是多样的。

社会对它的出现,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大惊小怪或道德评判。

当然,光有宽容还不够。更值得期待的是,社会能提供更完善的支持: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帮扶,为求职者创造更多元的缓冲空间。倘若真实的路径足够宽广和安心,“假装”自然就会失去吸引力。

但在那之前,花点小钱买个工位,给自己一份仪式感和小小安慰,也未尝不是一种应对现实的小智慧——毕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日子过得有盼头,这本身就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