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邵原镇:以“项目为王”之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画卷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吕健平 丁洁
在豫西北的大地上,济源市邵原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熠熠生辉。凌晨时分,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邵原镇产业园内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棉纱生产车间灯火通明,自动化设备上的纱线飞速流转;瑞博能源的精馏塔在夜色中巍然矗立,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见证着投产首月600万元销售收入的辉煌。这座工业强镇,正以“项目为王”的坚定信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链式思维”:锻造产业新引擎
深耕棉花,织就富民金网
邵原镇党委一班人传承愚公移山精神,在山区经济发展中不随波逐流,而是聚焦棉花产业,演绎出令人惊叹的蜕变。他们构建了“1 + 20 + N”的产业格局,以1个专业劳保产业园为核心,20个标准化手套加工车间为支撑,N个深入农户的加工点为基础,形成了棉花种植、棉纱加工、手套制造、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条。这条产业链如同强劲的引擎,牵引着劳保产业向30亿元的宏伟目标迈进,让小小的棉花成为强镇富民的大产业。
引进尖端,注入澎湃动能
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邵原镇引进了全球顶尖的日本锦兴纺纱生产线和全国领先的新丝路生产线,年产1万吨手套纱及2000万双劳保手套。这些先进生产线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让邵原制造的“智慧手套”具备了紧握全球市场脉搏的实力。7月与11月的试产号角,吹响了邵原产业迈向高端化的进军曲。
“邵原速度”:破解项目落地难
攻坚济新,打通发展动脉
重大项目是发展的硬支撑,邵原镇以“攻坚之勇”扫清项目落地障碍。在省级重点项目济新高速(邵原段)建设中,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们成立了4个专班,创新“早餐会”机制,高效设立3个安置点,完成了1200余亩土地协调、25处养殖点拆除、312个坟墓迁移及110户民房拆迁,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红线内任务的全面告捷,为区域发展打通了“大动脉”。
十大项目,齐头并进发展
邵原镇“十大项目”齐头并进,涵盖了手套产业链、绿色风电矩阵、中药饮片及膳食纤维、乡村道路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等多个领域。从投资1.2亿的手套产业链项目到7亿元的100兆瓦绿色风电矩阵,处处涌动着“大抓项目、大兴产业”的澎湃春潮,展现出邵原镇全面发展的决心和实力。
“营商沃土”:滋养企业新活力
一站到底,服务精准高效
项目生根发芽,离不开优质的服务。邵原镇196项政务事项全面进驻便民大厅,“一站式办结”让企业少跑腿。同时,推行“万人助万企”升级版,班子成员包联企业,“周问、月访、全覆盖”精准纾困,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合力破冰,融资活力奔涌
创新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557张“企业服务码”精准链接企业需求。通过“政银共建·党建联谊”桥梁,成功为2家企业“贷”来500余万元活水。高效的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磁吸效应,年内新引进总部经济企业33家,总数达382家,为邵原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续写奋进新篇章
邵原镇党委书记王海玉表示,邵原镇将主动站位济源示范区发展大局,积极融入“1 + 5 + N”工作格局,强化“项目为王”理念,以“链式思维”深挖辖区产业潜能,以“优质营商环境的服务匠心”厚植营商沃土。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持续耕耘,不断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当棉田的质朴遇见现代工厂的轰鸣,当古老村落沐浴在风车转动的清洁能源之光下,邵原镇正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以服务链保障项目链,成为中原强镇的典范。邵原的探索,不仅为一方热土注入了强大动能,更在中部崛起的壮阔画卷上,刻下了“项目为王、实干兴邦”的奋进印记,激励着更多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
2025-09-08 10:27:00
-
2025-09-07 20:37:00
-
2025-09-07 09:58:00
-
2025-09-07 06:40:00
-
2025-09-06 06:30: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
-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