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雄关埋忠骨 英烈精神永传承——走进通城县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
近日,走进通城县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绿树环抱间,一座座石砌墓碑静卧在山上,记录着一段抗战英烈的民族记忆。
位于黄龙山脉的天岳关地势险峻,紧扼湘鄂要道,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十二师的官兵重创日军之后,进入通城天岳关驻防,休整军队。1939年台儿庄大捷后,为纪念鲁南至鄂南阵亡的抗日英烈,该地修建了“无名英雄墓”,约有坟墓百余座,其中大多数烈士无名无姓。1987年重修后,正式命名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现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纪念园由无名英雄墓、仪门、墓道、永久亭、孙鸿基墓等组成,原地方部队修建的一座碉堡亦在墓陵内。整个建筑因地设计,布局合理,造型别致,主体突出,意境幽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纪念园入口仪门门楣正中刻有“无名英雄墓道”六字,两边石门柱顶端为石雕军人头像,头像下面有一副对联:“灵护天岳,气壮黄龙”,对联下面各有一位持枪站岗的军人浮雕。
走进仪门,便是陡峭的、长约一百七十米的大理石墓道。墓道约五十一米处的左侧,留存着两座姓名完整的烈士墓:一座是王化民墓,一座是孙鸿基墓。其中孙鸿基墓立有碑石三块,右为师长梁汉明所立,中为四连全体官兵所立,左为其妻段淑贞所立。
据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四级调研员杨伟民介绍,孙鸿基为九十二师二七六旅五五二团三营四连连长,安徽涡阳县人,家住县城北三十里南孙楼,卒年二十八岁。当年,他的妻子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从千里之外的安徽携两个儿子徒步而来,在这里开荒种菜,为丈夫守墓数月,这段忠贞故事被村民相传至今。而挨着孙鸿基墓而立的王化民墓,其身份推测为孙鸿基部下一名普通士兵。
“当年,听闻部队的英雄事迹后,很多当地民众自愿出钱出力,有的加入墓园的修建当中,有的通过捐赠墓碑、粮食等方式,支持抗日战争。”杨伟民说,现在每到清明节,经常有来自湖南、安徽等外省的市民前来瞻仰英雄。
不远处的“永久亭”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它的周身由长条青石构建而成,古朴而庄重,中央置有一张圆石桌,四周摆放着四个石墩,停留于此,仿佛能看到抗日战士围在一起歇息驻足的画面。“永久亭”的北面亭柱上,刻有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明撰写的“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十六字对联。此外,附近还有高矮不一的石碑林立,它们是由许多当地爱国人士请石匠修建的,上面有诸如“气壮山河”“浩气吞日”“无功则表”等四字碑文。
墓道的尽头为无名英雄墓主墓。墓前刻有“气壮山河”四个字。墓基为石板平台,长42尺,宽35.1尺。平台正中立有通高1.3丈的石碑。碑座为金字塔形,共五层,碑座正中碑石为下宽上窄的梯形,碑石面向通城,顶端为军人头雕,正面、左侧、右侧分别阴刻“无名英雄墓”“浩气长存”“人类之光”字样。墓的左右两侧各有12颗子弹造型的大理石雕,直指苍天。
在背后的石碑上,一篇文言文墓志铭静静镌刻,字字凝重如历史回声。杨伟民告诉记者,这篇墓志铭是当年第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明特意面向平江、通城、修水三县征集而来,由平江县石浆乡百合村塾师闵默秋先生所书。碑文中,九十二师自台儿庄战役起转战南北、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壮烈征程跃然石上,字里行间镌刻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赫赫战功。
如今,这座矗立在黄龙山脉的纪念园,不仅是承载着无数抗日英烈忠魂的精神地标,更成为一代代人铭记峥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爱国情怀的永恒象征,让英雄精神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熠熠生辉。
咸宁日报记者 丁伟 通讯员 刘颖 胡仪
-
2025-09-15 10:03:00
-
2025-09-06 10:20:00
-
2025-06-06 18:15:00
-
2025-05-27 09:16:00
-
2025-04-28 20:33: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9-15
-
09-15
-
09-15
-
09-15
-
09-15
-
09-14
-
09-13
-
09-11
-
09-11
-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