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书香清盈”聚郑州,课堂实践镌刻友谊促成长
7月19日,“书香清盈”—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及清华附中教育集团暑期实践活动,在清华附中郑州学校落下帷幕。这场由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与清华附中教育集团联袂呈现的跨国交流盛宴,以课堂为纸、实践为墨,让中外青年在文化互鉴中收获了成长。活动期间,清华附中郑州学校的教室里,知识与文化的碰撞从未停歇。

清华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志愿者们带来多元视角:牛津学子Elinor Clare在《中国传统艺术》课堂上,跟着清华附中学生学做漆扇,指尖的颜料晕染出中西审美交融的痕迹;清华大学志愿者则结合专业,为同学们解析《科创前沿与生活》,让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而清华附中学生的展示更显本土文化活力:吕明扬讲解《中国书法》时,现场挥毫示范,墨香中飘着千年文脉;张恩培、刘宇航分享《河南豫剧》,铿锵唱腔让牛津学子Erin Adlard忍不住跟着哼唱。
课余的互动同样动人。7月16日,中外学子围坐学包饺子,面团在手中变形,笑声在食堂里回荡;傍晚的自由交流中,郑州“大玉米”摩天楼、少林寺的传说,从同学们口中流出,成了牛津学子Jacob Gibson笔记本里“最想探索的中国符号”。正如清华附中郑州学校学生高锦汐在感悟中写的:“课堂上的甲骨文与课下的饺子香,都是文化最生动的模样。”
7月19日的总结会上,成果与不舍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清华附中C11和G14级校友王丛赫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他提到,“十年前,我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穿着同款附中校服,听着学长学姐分享时迷茫又期待;十年后,站在这儿看着你们,像看见当年的自己。”作为华华班班主任,王丛赫的话语里满是共情。他细数着同学们的成长:选班委时的跃跃欲试、英语演讲时的紧张与勇敢、熬夜剪辑暖场视频的坚持、默默承担卫生工作的担当……“你们的质朴、真诚,让我明白我们是彼此的老师。”
成果汇演中,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学子演唱的《友谊地久天长》道出心声,清华附中郑州学校付明阳的《我们的明天》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牛津学子的表演更让掌声经久不息。
颁奖环节里,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项目主任焦义菊、清华大学数学基础教学中心教务老师吴艳菊和清华附中教育集团的领导老师为六组同学依次颁发社会实践证书。
参加活动的同学和大学志愿者接过证书时,指尖的温度不仅是荣誉的见证,更是对6天付出的肯定。
教师代表李向阳在发言中感慨:“从破冰时的羞涩到合作时的默契,同学们让‘成长’有了模样——它在郑州大学的校史馆里,在黄河博物馆的老照片里,更在彼此眼中闪烁的光里。”
活动落幕,但记忆早已沉淀。

牛津学子Max Porter的行囊里,珍藏着学生赠送的漆扇与书签:“郑州的大玉米摩天楼夜景、北龙湖的晚风,还有一起包饺子时的笑声,都让我想再回来看看。”清华附中郑州学校学生秦铭阳则在感悟中写道:“和牛津学长聊起各自的校园时突然明白,文化交融不过是——我们不一样,但都在认真热烈地活着。”
此次“书香清盈”暑期公益实践活动辐射郑东新区多所中学,通过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与清华附中教育集团的深度合作,为中外青年学生搭建了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碰撞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互鉴,更让参与的同学们在跨文化协作中拓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
未来,清华附中郑州学校将持续开展“甫智方舟”“书香清盈”等教育交流活动,不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强健体魄、丰盈内心、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让青春的对话跨越国界,让文明的种子持续生长。
-
2025-07-20 16:35:00
-
2025-07-16 15:17:00
-
2025-07-05 12:28:00
-
2025-06-22 07:29:00
-
2025-06-20 09:33: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7-20
-
07-20
-
07-20
-
07-19
-
07-19
-
07-19
-
07-19
-
07-19
-
07-17
-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