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舌尖国标”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盯紧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留样、每一辆运输车,把白纸黑字的标准,都变成孩子们碗里看得见的安全与营养。

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这是校园配餐领域首个国家标准,将于今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此标准聚焦校园配餐服务关键环节,为学校与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执行食品原料进货检查制度、防控学校食品安全风险等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化规范化指引。
当前,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涉及学生超过2.37亿人。校园配餐覆盖面广、环节多,已成为监管重点领域,其产业规模已占整个餐饮业近半份额。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地校园配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主体责任悬空,把食堂一“包”了之,出事就推给企业;有的企业拿到订单后层层转包,最终责任人成了一本糊涂账;有的学校原料溯源断档,米面油等大宗采购依赖“人情价”,检测报告 “去年用过今年接着用”,农药残留等问题屡见报端。校园里的一饭一蔬,关乎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须臾不可松懈。
没有标准,就没有安全底线。此次《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的出台,正是聚焦校园配餐中的堵点、痛点、盲点,系统构建覆盖 “人员监管 — 原料采购 — 加工制作 — 备餐配送”的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以刚性制度为各方责任“画地为牢”。例如,在人员监管配置上,首次把“食品安全总监”写入国标。过去,食品安全管理员多由厨师长“客串”,现在必须专职专岗,每日检查、每周排查、每月调度,形成动态风控闭环;在原料采购上,给大宗原料套上“年检”紧箍,米面油必须集中定点采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品类体检”,并对外公示检测报告,“去年检过” 将不再成为挡箭牌;在制作环节上,把“互联网+明厨亮灶” 纳入强制条款,加工、分餐、留样全程直播,家长扫码可实时查看;留样 48 小时制度从倡议变为刚性要求,让“事后找不到样本”成为历史;在运输环节上,首次对运输工具实行“专车专标”,封闭式车辆必须备案、安装 GPS,冷链和热链温度在线上传,主管部门后台预警,杜绝 “黑车送饭”。一言蔽之,该标准把过去散落在各部门、各文件里的 “应该”变成了统一语境下的“必须”。
一纸国标千钧重,其分量最终要在落实中彰显。真正将文本上的严谨规范转化为孩子们餐盘中的安全与营养,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教育、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须率先垂范,以雷霆手段推动标准落地生根,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与飞行抽检力度,让违规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学校作为主阵地,必须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将标准要求内化为管理制度的筋骨,外化为日常操作的肌肉记忆。供餐企业则需把标准奉为圭臬,全面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让安全与品质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同时,可借助媒体和社会力量,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全民监督校园配餐的良好氛围,让校园配餐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
2.37亿孩子的饭碗,盛得下国家的未来,也盛得下社会的良心。校园配餐国标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当务之急,更在于为校园食安治理树立起长远的制度支柱。盯紧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留样、每一辆运输车,把白纸黑字的标准,都变成孩子们碗里看得见的安全与营养。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
2025-07-22 18:12:00
-
2025-07-16 12:03:00
-
2025-07-13 16:29:00
-
2025-07-10 19:03:00
-
2025-07-10 16:02:00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3-26
-
07-22
-
07-22
-
07-22
-
07-22
-
07-22
-
07-22
-
07-22
-
07-22
-
07-22
-
07-21